Mindmap --- 模板识别
现代分子生物学 思维导图 — RNA 的复制之模板识别。
Mindmap
- 模板识别
- 启动子
- 启动子 (promoter) 是一段位于结构基因 5‘端上游区的 DNA 序列,能活化 RNA 聚合酶,使之与模板 DNA 准确结合。
- 转录因子:是一群能与基因 5` 端上游特定序列专一性结合,从而保证目的基因以特 定的强度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表达的蛋白质分子
- 间隔序列对启动子功能相对并不十分重要
- 距离的大小是决定启动子强度的因素之一
- 原核生物
- RNA 聚合酶 全酶 能识别启动子区
- 启动子区的识别(类似于酶和底物之间的结合)
- 启动子的功能既受 DNA 序列的影响,又受其构象的影响,推测 RNA 聚合酶并不直接识别 碱基本身,而是通过氢键互补的方式加以识别。
- 经典的原核生物启动子主要由 4 个区域组成
- -35 序列
- 保守性 T 82 T 84 G 78 A 65 C 54 A 45
- -35 序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启动子的强度。
- -35 序列的功能是 σ 因子初始识别并结合的位点,与 RNA 聚合酶全酶有很高的亲和性。
- 为 RNA 聚合酶 σ 因子的识别位点。RNA 聚合酶与该位置接触在启动 子区域形成封闭复合物。
- -10 序列
- 保守性 T 80 A 95 T 45 A 60 A 50 T 95
- 决定着转录的方向,RNA 聚合酶在此部位与 DNA 结合成稳定的复合物。
- 它的功能是 RNA 聚合酶牢固结合的位点,是启动子的关键部位。
- 为 RNA 聚合酶牢固结合位置并在此解链,形成开放起始复合物。
- 转录起点
- -10 序列和 - 35 序列间的距离
- 真核生物
- RNA 聚合酶不能识别启动子区,需要 转录调控因子 按顺序结合到启动子上,RNA 聚合酶才能与之结合形成 转录起始前复合物 PIC
- 结合顺序: D-A-B-F-E-H
- TFII-D: 首先与 TATA 区结合
- TFII-A: 稳定 TFII-D 与 TATA 区的结合
- TFII-B: 帮助 RNA 酶与启动子区结合
- TFII-F: 与 RNA 酶结合
- TFII-E 与 TFII-H: 促进转录开始
- RNA 聚合酶 II 的启动子
- TATA box
- 负责转录精确起始,定位
- TATA 区和相邻的 UPE 区之间插入核苷酸会使转录减弱
- 上游启动子元件
- CAAT box
- 控制转录起始频率(影响最大)
- GC box
- 控制转录起始频率
- octamer box
- 远端调控区
- Enhancer 增强子
- 能强化转录起始的序列,不是启动子的一部分,但能增强或者促进转录的起始
- 特点
- 具有远距离效应
- 无方向性
- 顺式调节
- 无物种和基因的特异性
- 具有组织的特异性
- 有相位性。其作用和 DNA 的构象有关
- 有的增强子可以对外部信号产生反应
- UASs 上游激活序列
- silencer 沉默子
- 位于基因两端的抑制基因表达所必须的序列
- 表达抑制增强子的作用
- 它被有关的反式作用因子作用
- dehancer 减弱子
- insulator 绝缘子
- 是一段具有特化染色质结构的区域
- 能阻断增强子或沉默子对靶基因 / 启动 子的增强或失活作用效应,而且形成一个特异的 “真空地带”
- 能保护两个绝缘子之间的基因免受任何外界因子的作用与影响
- 当一个绝缘子处于增强子和启动子之间
- 可以阻断增强子与下游基本转录复合体的结合,从而消除增强子对启动子增强表达效应
- 当一个绝缘子位于沉默子和启动子之间
- 能提供一道 “屏障墙”,组织沉默子的异染色质化区域的延伸,从而阻断沉默子对下游靶基因的 失活效应。
Gitalk 加载中 ...